凝聚志愿力量 共建“协税共治·一箭倾心”金字品牌
因为欧盟对于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以前有过选择美国和欧盟自己作为替代国的先例。
有法律保障的前提下电站仍不能并网,行业不禁要问,国家出台的政策又有几分可信度!电站并网难其实损害了法律的公信力,电网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接收光伏发电,其本身存在的违反行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所以,银行不是不愿意给光伏行业融资支持,只是产业盈利环境不稳定,没能让银行放心而已!可以预见2013年至2020年中国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装机大国,每年光伏产业带动的直接投资会超过1000亿元,间接投资上万亿元,这已经不再是一个处于发展阶段的产业,与今后5~8年中国光伏产业规模相当。
光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发展初期离不开政府扶持,但国家制定了补贴和操作细则,还要帮光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保姆式的服务未免有点过头。中国政府自2009年以来大力扶持光伏产业,特别是在补贴方面异常慷慨,已经为行业发展初期解决了融资问题。最后笔者想强调,分布式补贴尽管很高,但是,由于存在屋顶的产权和用电量的不稳定等问题,仅仅依靠现有的政策,前景依然不容乐观。同时,政府需对未来5~10年的光伏装机量和补贴数额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说明每年的补贴总额和资金来源问题,不要只做规划,只做表态,通过点点滴滴的践行承诺来打消投资企业的顾虑。那时,光伏发电是高精尖的代名词,民间对其很陌生,政府不帮助企业融资就无法开启中国光伏终端市场。
笔者认为,中国政府解决并网难问题不是靠投资电网建设,也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往分布式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削减大型地面电站的补贴额度,加大对分布式发电系统的补贴力度。中国光伏企业深知目前在中国建设光伏电站风险还是很高的,所以他们也只有拿着国开行的钱才敢建设,如果把电站资产作为抵押,获得国开行的贷款支持,不用对贷款额提供等额贷款担保,实际上等同于拿着国家的钱来赚取国家的补贴,企业风险少了很多。自2007年以来,已经连续五年成为全球光伏电池产量最大的国家。
多晶硅产量达到8.4万吨;太阳能组件产量达到21GW,同比增长100%,占全球总产量的60%;行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与快速增长的太阳能电池供给量相比,光伏需求量增长则显得相形见绌。而根据多晶硅生产经验,多晶硅工厂持续停产一年以上,重启成本高昂,甚至可能彻底倒闭,因此,如若此种情况再持续半年,则中国几乎绝大多数多晶硅企业将面临彻底倒闭的厄运。但即便如此,中国光伏产业不得不在此刻停驻,回头重新审视自己匆忙的来路。
再加上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产业结构调整,有一批外围企业正在观望,意欲借低谷期进入该领域。从另一个角度看,如若产能不能充分利用,将增加产品成本,而在市场价格快速下跌的场景中,产品不及时销售也会造成存货减值。
把安全带系好:2012年的光伏产业比预想的要糟糕得多。跳楼、破产曾让诸多企业引以为傲的垂直一体化模式正受到规模化生产的挑战。因此在非常时期,保现金流或止损将成为盈利的有效手段,在此种情况下价格下跌将不可避免。目前,全球前十大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企业中,中国分别占据4、6、6和6席。
形成类似于电子快销产品的市场环境,进而进入寻常百姓家。当市场稍微起色,由于低的进入门槛和后发优势,将有一批新进入者涌入该产业,进一步延缓行业走出低谷进度。赛迪智库光伏所最近的不完全统计,全国156家电池组件企业2012年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已超过40GW。未来可行的路径之一就是光伏产品向消费品领域过渡。
CEI:出路在哪里?高宏玲:这个时候最该做的就是卯足内功,填补短板。根据美国法律,自初裁判定之日起,将征收关税保证金,这对于现金流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经营压力骤增。
欧盟2011年9月份发布的报告也显示,2012年全球电池产能将达到80GW,中国占据超过50%份额。在光伏产业初期,国家并未对光伏产品的应用端进行如同上游的大规模补贴,这也导致了目前制造强、应用弱的困局。
一旦光伏企业破产倒闭,大量员工将面临失业,供应商收不回货款,资金短缺,极有可能继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80%的多晶硅企业减产、停产或破产,上半年电池组件出口同比下降40.7%。CEI:产品价格持续低位运行,企业经营压力大增,是否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高宏玲:这样的趋势已经形成。我觉得任何一个长期依赖政府补贴存活的行业是不可长久的。2012年上半年,美国商务部已分别对中国光伏产品做出反补贴和反倾销初裁,分别征收2.9%4.7%和31.14%249.96%的关税,并将启用反追溯条款,即自初裁之日起,向前90天征收相应关税。而中国主要光伏企业在2012年第一季度披露的财报显示,中国晶硅电池生产成本约为0.75美元/瓦,而产品平均售价约为0.84元/瓦,美国加征近35%的双反关税后,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丝毫不具竞争优势。
CEI:炙手可热的光伏产业,难道真的到了缺血的境地?高宏玲:最突出的问题可以叫做产业阶段性失衡,而且比较严重。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赛迪智库光伏所所长高宏玲告诉记者,光伏产业已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可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领先优势的产业之一。
CEI:美国双反初裁结果,对中国光伏产业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高宏玲:主要的影响就是,中国的光伏电池将失去多年的价格优势。2012年下半年仍将承受价格和整合压力,但由于产业进入和退出的门槛不对等,大部分光伏企业都看好23年后的光伏市场,均在想方设法存活,加上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使得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没及时被淘汰,产业整合压力增大。
据2012年5月欧洲光伏工业协会对20122016年的市场需求量预测数据,2012和2013年光伏市场需求在2040GW之间,供需压力增大。而根据美国REC公司在2012年第一季度披露的财报,其使用流化床(FBR)法生产的多晶硅成本为23美元/公斤,而流化床法(FBR)比目前主流的改良西门子法成本低,美国绝大部分多晶硅产品使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如Hemlock,至少超过80%),考虑到长单价格一般比现货价格高,而进口均价为长单价格和现货价格的加权平均,我们可以基本判断,来自美国的现货价格已大幅低于其生产成本。
从2012年第一季度的生产成本看,光伏产品均价已达到0.84美元/瓦,而垂直一体化企业光伏产品的价格在0.750.9美元/瓦之间,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多晶硅市场需求仍在快速增长,而中国多晶硅企业却不断停产倒闭的现象值得关注,这固然有多数多晶硅企业不具备成本优势的因素(成本普遍在30美元/千克以上,而产品价格已跌至25美元/千克以下),但主要还在于国外多晶硅企业实行低价竞争策略,低价向中国大量出口多晶硅产品,抢占中国多晶硅市场。2011年中国光伏产业势头不减。根据当前美国双反的判罚,中国光伏企业可通过使用中国大陆以外的第三方电池片组装成组件出口以规避双反高税率风险。
但考虑到美国法律的严密性和此次其发起双发调查的目的性,如果中国光伏企业大规模使用第三方电池片来规避风险,不排除其后续会出台相应细则,堵死这条路。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市场中的组件价格较欧洲地区高,美国双反初裁等于无端认定中国光伏产品存在所谓的补贴和倾销,极易被欧洲搭便车,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相应贸易壁垒调查,这对中国光伏产业影响更为深远。
2012年14月份,中国从国外进口多晶硅的数量达到2.6万吨,同比增长30%。与此相对的是,当前中国有80%的多晶硅企业减产、停产甚至破产。
刚开始没觉察到什么,反正国外的市场一直比较稳定的增长,但现在遭到双反,中国光伏产业便会比较被动。根据海关数据,2012年3月从美国进口的多晶硅价格均价为23.7美元/公斤。
在一年以前,由于国际光伏市场趋缓以及制造业优势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光伏产业经历了一轮快速发展。在当前市场供大于求、产品同质性较强的情况下,降低价格已经成为最直接地保住市场的手段,否则市场份额会被蚕食殆尽CEI:出路在哪里?高宏玲:这个时候最该做的就是卯足内功,填补短板。但即便如此,中国光伏产业不得不在此刻停驻,回头重新审视自己匆忙的来路。
在一年以前,由于国际光伏市场趋缓以及制造业优势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光伏产业经历了一轮快速发展。与此相对的是,当前中国有80%的多晶硅企业减产、停产甚至破产。
赛迪智库光伏所最近的不完全统计,全国156家电池组件企业2012年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已超过40GW。形成类似于电子快销产品的市场环境,进而进入寻常百姓家。
因此在非常时期,保现金流或止损将成为盈利的有效手段,在此种情况下价格下跌将不可避免。从另一个角度看,如若产能不能充分利用,将增加产品成本,而在市场价格快速下跌的场景中,产品不及时销售也会造成存货减值。